长征中有五位外国人,他们都是谁?
发布日期:2024-10-29 13:34 点击次数:85
长征乃是我党、我军所取得的一次极为伟大的胜利,堪称中国革命崭新的开端,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长征是一个统称,由 4 支英勇的红军部队共同完成。其中包括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、徐向前率领的红 4 方面军、贺龙和萧克率领的红 2 方面军以及徐海东率领的红 25 军。
然而,少有人知的是,在长征的红军队伍里,居然有来自 4 个不同国家的 5 位外国人。他们在长征途中,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。长征这一伟大征程,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力量。
那么,这五位外国人究竟是谁呢?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,有着各自独特的经历与故事,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?
他们的长征经历以及人生究竟是何种模样呢?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与感悟?每一位都有着独特的经历与成长,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与探寻。
【革命元老~毕士悌】
首先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军之中的一位元老级人物——毕士悌。他在我军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。
这位同志原名金勋,于 1898 年诞生,为朝鲜人。1919 年,他流亡至我国吉林,随后辗转考入云南讲武堂,所学专业为炮兵科。
1924 年,毕士悌以全校首屈一指的优异成绩毕业,随即赴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担任教官,之后还担任了三期学员的区队长。1925 年,他加入我党,当年便担任了叶挺独立团的 3 营长。
北伐结束后,毕士悌投身于南昌起义。他的这一经历在我军当中堪称元老级,是出类拔萃者中的佼佼者,地位极为特殊。
大革命遭遇失败后,组织派遣毕士悌前往苏联接受进修深造。1930 年他归国,起初在东北担任满洲省委书记,两年后调往中央苏区,出任红 23 军军长,还负责红军大学的教务工作。
从这段经历能够知晓,毕士悌兼具文才与武略,乃是军事教育与训练领域的专家。唯一的遗憾便是未曾赶上参与创建我党早期的根据地这一重要之事。
长征时期,担任中央军委干部团参谋长一职的毕士悌,充分展现出了极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素养。
1935 年 4 月,红 1 方面军即将强渡金沙江之际,毛主席下达命令让干部团夺取皎平渡渡口。毕士悌带领尖刀连飞速行进 100 公里,悄然抵达,未放一枪一弹,便将在渡口酣睡的国民党士兵全部俘虏。
彼时,其余渡口皆被敌人掌控,而皎平渡成为红军仅有的契机。于是,毕士悌再度受命,不论付出何种代价,务必夺取附近的制高点——通安州。
从金沙江边通往通安州仅有一条窄窄的山路,敌军于两侧峭壁处持续射击并投掷石块。毕士悌率先冲锋,亲自率领侦察排猛烈厮杀,虽有 12 人伤亡,却成功击溃敌军 1 个团,顺利占领通安州。
红 1 军与红 4 方面军会师之后,张国焘妄图对红军进行分裂,强硬地命令干部团南下。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,毕士悌毫不迟疑地拒绝了张国焘的指令,果断率领部队跟随毛主席北上,一路奋勇前行抵达陕北,参与了直罗镇战役。
之后,他将红 1 方面军的训练与战斗经验传授给了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们,且在战斗中始终冲锋在前,为陕甘宁根据地的奠定立下了卓著战功。
长征期间,军委干部团的团长乃陈赓大将。从毕士悌在土地革命时期所立的功勋考量,以其功绩,在建国后至少有资格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遗憾的是,1936 年 2 月,年仅 38 岁的毕士悌在东征的战场上遭遇不幸,于一场追击战中意外中弹牺牲。这与 2 个月后牺牲的刘志丹同志情况相似,令人痛心惋惜。
接下来,让我们深入了解长征途中的另一位拥有朝鲜国籍的战士。
【炮兵之父~武亭】
武亭出生于 1905 年,其本名是金武亭。1923 年,他抵达中国,随后在东北军校专攻炮兵。他技艺娴熟,在炮兵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。
1925 年,武亭投身我党,开启了地下工作生涯。彼时北方正由北洋军阀统治,致使他入狱数年。出狱后,他决然奔赴井冈山,在彭德怀老总的红 3 军团担任炮兵连长。
彼时,洞庭湖上的英国与日本军舰时常对红军进行炮轰,而红 3 军团仅彭老总和武亭懂得操炮之术,二人紧密协作,奋力还击。据彭老总的回忆,他们二人操炮至少命中外国军舰 10 发炮弹,自此,帝国主义炮舰便再不敢向红军开火。
1931 年,中央军委设立直属炮兵团,武亭出任团长。长征期间,红 1、4 方面军会师后,张国焘收缴各军团密码本,致各军团无法联络。武亭凭借指北针,拼死将新密码本送至红 1 军团,使毛主席与红 1 军团取得联系,为红 1 方面军不久后的北上立大功。
1937 年之冬,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宣告成立,武亭出任首任团长,实乃八路军炮兵之先驱。百团大战时,他率炮兵团直逼日军阵地仅 100 米处开火,日寇大惊:“八路军之大炮竟如刺刀般犀利!”
抗战胜利后,武亭回归朝鲜,肩负起炮兵总司令等诸多党、政、军重要职务。1952 年,其旧疾胃溃疡猛然发作。彭老总迅速将这位老战友送往东北条件最优的医院。然而,天不遂人愿,医生们也束手无策。1952 年 10 月,武亭回到朝鲜后离世,年仅 47 岁。
相较于那些自称为“老革命”的张国焘之流,武亭和毕士悌身为外籍战士,却对中国革命怀有无比的忠诚,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着实令人心生敬意,值得后世永远铭记。
【三落三起~洪水】
黎笋离世后,在越南政坛致力于拨乱反正,积极推动与我国恢复友好关系的是亲华派老革命家邓春区。其本名或许陌生,但“长征”这一别名却广为人知。
然而,邓春区未曾参与过长征,他取此名乃是为了抒发对我党以及长征的敬重之意。而真正经历过长征的是他的老战友——洪水。
洪水原名武元博,于 1906 年出生,是河内人。青年时期,他在法国与胡志明结识了周总理。
1925 年,洪水进入黄埔 4 期展开学习,于 1927 年 8 月正式加入我党。年底,他参与了广州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他担任游击队连政委,1929 年加入红军时,他豪迈地说:“敌人称我们为‘洪水猛兽’,那我就叫‘洪水’吧!”
在中央根据地,洪水曾担任团政委与师政治部主任之职,乃是极为杰出的政工干部,对党之事业忠心耿耿。其“三落三起”的经历,便是对他的最佳印证。
1934 年,洪水因拥护毛主席的正确主张,遭错误批判为“国际特务”,被开除党籍。遵义会议后,其党籍得以恢复。
红 1、4 方面军会师后,中央委派他前往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。因其反对张国焘南下的错误举措,遭张国焘诬陷为“国际间谍”,还再次被开除党籍。
1936 年初,南下的红军遭遇困境,洪水所在部队被冲散。他独自踏上征程,翻山越岭、渡河过江,历经艰难走完长征,最终抵达陕北。随后,中央重新恢复了他的党籍。
抗战伊始,洪水于 1937 年 8 月赴山西工作,带领民兵到阎锡山老家“借”枪。阎锡山对此记恨在心,不停抱怨。年末,组织把洪水调回部队,然因统一战线大局,暂取消了他的党籍。
然而,在 1938 年 1 月这个时间节点,晋察冀军区再度为他恢复了党籍这一重要身份。
这“三落三起”并未影响洪水对革命的忠诚与斗争热情,他反而愈发英勇。与受委屈就叛变的龚楚之流不同,洪水那坚定无比的革命信仰极为珍贵。
1945 年,抗战胜利之际,洪水回归越南,与胡志明携手奋战达 5 年之久。1950 年,他重回我军,在 1955 年获授少将军衔。
然而,颇为遗憾的是,洪水在授衔后的次年被查出患有胃癌晚期。党中央应允了他回归故乡的请求,并以国家元首的规格,为他安排了专列。他启程之际,毛主席、周总理、彭老总、叶帅亲自为其送行,而越南方面,胡志明也亲自前往接站。
1956 年 10 月 21 日,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国际主义战士在河内与世长辞,彼时他仅 50 岁。其一生为正义与和平而奋斗,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印记。
【传教士~薄复礼】
鲜为人知的是,在那波澜壮阔的长征队伍里,曾有一位外国传教士的身影。他默默融入其中,见证了长征的艰难与伟大。虽身份特殊,却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。
然而,这位薄复礼乃是误打误撞地加入了革命队伍。他身为瑞士人,之后移民至英国,在 1922 年,被教会委派前往我国贵州地区进行传教活动。
1936 年,他于教堂间穿梭之际,不慎踏入刚进入贵州的红 6 军团队伍。萧克将军未加刁难,还将他的家人尽数释放。可为何没放走他呢?
说来颇为巧合,那时红军并无贵州地图。萧克将军正焦急万分之时,竟在薄复礼的教堂中发现了一幅极为精准的法语贵州地图,可他却看不懂,这可如何是好?
此刻,多亏了薄复礼伸出援手。萧克将军满心欢喜,邀他暂随部队行动,盼他凭借传教士身份为红军从大城市购些急需药品,薄复礼欣然应允。故而,他对红军队伍有了极为直接的认知。
1936 年 4 月,红 2 军团与红 6 军团一同直逼昆明。由于战事频繁,为确保安全,萧克将军作出安排,让薄复礼离队。
许多人知晓斯诺所著的《西行漫记》,然而第一本描绘红军长征的西方著作出自薄复礼,此作乃《神灵之手》。薄复礼返回英国后,常对朋友们讲:“我不惧红军,他们是重友谊、可信赖的朋友!”
1986 年,萧克将军与薄复礼再度取得联系,共叙往昔情谊。接受《人民日报》记者采访时,已 90 高龄的薄复礼满怀深情地说:“晚年获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,我激动不已!”
这位党外人士且身为传教士的薄复礼,对我党、我军怀有如此深厚的情谊。反观另一位曾参与长征的西方人,其行为却着实让人难以评说。
此人,便是那“声名远扬”的李德。他以独特的行事风格和理念,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其影响力不容小觑。
【一言难尽~李德】
李德为德国人,于 1900 年降世。其名为“李德”,此名之意乃“姓李的德国人”,颇具独特韵味。
18 岁之际,他投身苏军刚成立的情报局,乃苏联资深特工。孙中山与苏联商谈合作时,他是首批来华的苏联官员,常活动于我国东北。他精通汉语,却在中央根据地时一直佯装不懂汉语。
1928 年,我党“六大”于莫斯科举行,他在此期间结识了博古。1930 年,他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,历经培养成为“战略特工”,此为他日后成为“战术专家”的根基。
1932 年 6 月,他抵达上海,成功与著名特工佐尔格取得联系,随后对红军进行了半年的“研究”。不久,博古这位不懂军事的人,将他当作“救命稻草”,邀其来到中央根据地。
李德身为共产国际的代表,在中央根据地过得颇为惬意,整日忙于各种事务,还开始寻觅伴侣。最终,为了妥善照料他的生活,组织决定让萧月华同志成为他的妻子。
李德乃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,只因萧月华吃了他一块饼干,他便又打又骂。其后,其教条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遭遇失败,最终踏上了长征之旅。
遵义会议让毛主席在我党之中确立了领导地位。李德未曾发表意见。当张国焘进行分裂行径时,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毛主席身旁。正因如此,众多同志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。
到达陕北之后,他主要投身于教学事务之中,其有关正规战的课程也赢得了众多指战员的认可。正因如此,即便李德只会空谈理论,但若让他担任战术教员,那还是相当合格的。
1937 年,萧月华与他离了婚。李德随后娶了延安的知名艺术家李丽莲,他们的婚事经毛主席亲自批准。李德满心欢喜。然而造化弄人,1939 年,共产国际调他回莫斯科,李丽莲无法同往,二人自此天涯相隔。
回到苏联后,李德未遭任何处分,仅被严令禁止再提及在中国的过往。1949 年,他返回东德。中苏关系破裂后,1964 年他打破沉默,开始大肆歪曲史实,肆意诋毁中国革命,还出版了一本黑白颠倒的回忆录。
1974 年之际,李德于东德这片土地上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,最终离世。
由于特殊的历史缘故,他本有机会继续保持缄默。然而,他却挺身而出,猛烈抨击过往的那些中国战友与部下。在这方面,他与薄复礼有着天壤之别,着实让人鄙夷。
光阴似箭,岁月如流。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,仿佛昨日还是昨日,今日已悄然至眼前。它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身边穿梭,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。
时光悄然流逝,转眼间,长征已然过去 80 多年之久。然而,那长征所展现出的伟大光辉,依旧如同明灯般,照亮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征途。
实际上,有诸多外籍战士长眠于长征途中,他们成为了中国革命迈向胜利的坚实基础,然而他们却未曾留下姓名。
然而,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,犹如璀璨星辰般,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和怀念,那是一份永恒的情感。
然而,他们所具备的那种毫无畏惧的精神,着实是值得我们长久地去敬重与钦佩的。这种精神如同璀璨星辰,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,让我们心生敬畏。
然而,他们那真挚的情感犹如璀璨星辰,值得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传颂,其价值不可磨灭。
然而,他们那堪称极致的功绩,理应被历史长久地铭记于心,其价值不可磨灭。
相关资讯